题目:小麦演化与驯化的分子机制解析
报告人:毛龙(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时间:2018年11月29日(周四),下午15:30
地点:山东大学青岛校区N8-302
毛龙,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88年武汉大学生物系学士,1989-1995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硕士、博士。1993-1995年赴英国联合培养,1996-2000年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博士后,2001-2004任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助理教授。2005年回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现为二级研究员、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作物分子与基因设计中心副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1年),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5年)。曾参加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而获美国农业部集体荣誉奖(2004年)。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成员。“十五”以来我国小麦功能基因组项目主要负责人。我国小麦二倍体亲本D基因组测序计划主要负责人之一。在Nature (2000,2013),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Nature Plants(2017),Plant Cell (2012,2013,2014), Cell Research (2005, 2007), Genome Res (2000)等国际主流杂志发表学术文章多篇。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美国专利1项,中国专利5项。近年来,毛龙研究员团队利用转录组分析手段,着重研究小麦的演化和驯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特点,发现在新合成六倍体小麦中亲本表达显性基因在小麦多倍体生长优势中的重要作用,及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基因组亚功能化。这些发现为筛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提供新的策略,为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